马铃薯组培苗定植后的环境与原环境有很大不同,需要一个逐渐的适应过程,但其生理、形态、解剖特点容易引起小苗死亡。如果定植前对组培苗进行炼苗,则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途径。
炼苗的概念
组培苗在温室条件的培养过程中,温度变幅小、湿度高、光照弱、通气好,营养充足。组培苗定植到塑料大棚之后,与培养室条件大为不同,表现为温湿度变幅大、空气交换剧烈、光照强弱不均等。即组培苗在培养室条件下生长和在大棚条件下生长截然不同。为了使组培苗能够适应大棚的环境条件,需要给于一个锻炼阶段,这就是炼苗。
炼苗的方法
一般是在定植前7天左右,将组培苗移送到接近外界条件的炼苗室(棚),在自然光照下培养,尽量让其多照阳光,有明显的昼夜温差变化,逐步加强通风。5天后再打开培养瓶盖子,使瓶中湿度进一步降低,2天后移苗定植。
炼苗的作用
通过一周时间的炼苗,瓶苗的形态、生态、生理发生适应性变化,即植株干物质(糖、蛋白质)含量和细胞液浓度增加;叶片角质层开始形成和加厚、组织纤维增加;叶肉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,气孔可以关闭和开放;茎杆的机械组织逐渐产生和加强。炼苗后的幼苗叶片肥厚浓绿,茎秆粗壮,具有较强的耐寒、耐热、耐旱、耐风能力,为定植后适应温湿度变化、冷热空气交换、断根失水和蒸腾失水等环境条件奠定基础,从而提高瓶苗定植成活率。
虽然炼苗是提高组培苗定植成活率的有效途径,但是仍然要强化原原种生产的精细化管理,力求达到降低生产成本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、减少大薯率、保证质量、提高经济效益的总体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