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葉兰(Goodyera schlechtendaliana Rchh. f.)又名小叶青、银线莲,兰科斑叶兰属(Goodyera),多年生草本植物,高20 cm左右,生于海拔500~2 800 m的山坡或沟谷常绿阔叶林下,喜阴蔽湿润环境[1]。斑叶兰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,以全草入药,性寒,味淡;清肺止咳,解毒消肿,活血止痛,软坚散结;在临床用于治疗肺结核、咳嗽、支气管炎、毒蛇咬伤、痈疖疮疡、鼻疖等疾病[2]。另外,斑叶兰叶片十分精美,有宝石兰之称,可小盆栽植放于案上,或做假山、园林的点缀陪衬植物[3]。斑叶兰植物用途广泛,药效显著,药农大肆采掘,使之处于濒危境地。斑叶兰的繁殖一般采用分株法,在自然条件下其繁殖系数极低,一般年繁殖系数在2左右,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。国内外对斑叶兰的组织培养报道较少[4-8],均处于试验阶段。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斑叶兰,并运用无土栽培等农业新技术,使野生斑叶兰变家种,有效保护野生资源,解决中药材来源匮乏的问题,满足人们用药需要,对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。
1 材料与方法
1.1 材料
供试材料斑叶兰为野生驯化种,取自湖北鹤峰木林子自然保护区。
以Monnier、1/2MS、White[9]为基本培养基,生长调节剂选用细胞分裂素6-BA(6 -benzylaminopurine)、激动素KT(6-Furfurylamino-purine)、吲哚-3-乙酸IAA(indole-3-acetic acid)、3-吲哚丁酸IBA(3-indolebutyric acid)、萘乙酸NAA(1-naphthlcetic acid),添加物蔗糖、香蕉泥(BJ)、椰子汁(CJ)、活性炭(AC)均为市售,琼脂购自海南省琼海市长青琼脂厂,pH为5.8。
1.2 试验方法
取当年生5~6 cm斑叶兰幼苗,流水冲洗1 h,剥去上部叶片,洗净,切成1~2 cm长的茎段,用75%乙醇浸泡30 s,无菌水冲洗3次,再用0.1%升汞消毒8 min,用无菌水冲洗4~5次,将消毒好的茎段接入配制好的培养基中,培养温度28 ℃,每日光照12 h,光照度2 000 lx,每30 d继代1次[6]。比较基本培养基、附加有机成份、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配比对斑叶兰丛生芽的诱导、增殖和植株生根率的影响。其中,基本培养基分别为Monnier、1/2MS和White[9],在3种基本培养基中均添加1.0 mg/L 6-BA、0.2 mg/L NAA、30.0 g/L蔗糖、6.5 g/L(pH 5.8)琼脂;增殖诱导培养基为1/2 MS培养基,分别附加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、香蕉汁(BJ)、椰汁(CJ)和活性炭(AC)等处理。
2 结果与分析
2.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斑叶兰芽诱导的影响
将相同数量的斑叶兰茎段分别接种在不同的基本培养基上,观察不同时间点的褐化数及出芽数,结果表明,离体幼芽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发育情况存在很大差异,其中1/2MS基本培养基对幼芽的诱导好。由表1可见,在Monnier培养基中培养 15 d,40%幼芽褐化死亡,培养30 d,90%幼芽褐化死亡,10%幼芽萌发1~2个侧芽;在White培养基中培养15 d,50%的幼芽褐化死亡,培养30 d,幼芽全部褐化死亡,出芽率为0;在1/2MS培养基中培养15 d,15%的幼芽褐化死亡,25%的幼芽萌发侧芽,培养30 d时,50%的幼芽萌发侧芽,其余幼芽基本不生长。
2.2 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斑叶兰芽增殖的影响
将相同数量的斑叶兰幼芽分别接种在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的1/2 MS+0.5 g/L活性炭基本培养基上,观察其对斑叶兰芽增殖及生长状况的影响。结果表明,在添加不同浓度的6-BA、KT和NAA、IAA的培养基中培养20 d均能生成丛生芽,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丛生芽不断增殖,但增殖率和丛生芽生长状况有显著差异。由表2可见,8个处理中,保持NAA浓度为0.2 mg/L,调整6-BA和KT的浓度,当6-BA浓度为4.0 mg/L时,斑叶兰增殖率高,培养20 d增殖率达370%,30 d即达445%,丛生芽生长较粗壮,颜色呈浓绿色;当KT浓度为4.0 mg/L时,培养30d增殖率达220%,但丛生芽较细弱,颜色黄绿,不如添加6-BA的效果好。而在保持IAA浓度为0.2 mg/L的基础上添加不同浓度的6-BA和KT时,同样是6-BA对斑叶兰丛生芽增殖及生长势影响较好。
2.3 培养基中添加香蕉汁和椰汁对斑叶兰丛生芽增殖的影响
将相同数量的斑叶兰丛生芽分别接种在添加活性炭(AC)、香蕉汁(BJ)和椰汁(CJ)的1/2MS增殖培养基上[10],观察其对斑叶兰增殖及生长势的影响。由表3可知,在只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而不加有机添加物的1/2MS培养基上,继代5次后斑叶兰丛生芽逐渐发黄且细弱,甚至部分斑叶兰丛生芽逐渐发黑坏死,并且培养基变红,褐化现象严重;在培养基中添加0.5 g/L活性炭(AC),培养30 d后可以适当改善丛生芽细弱的状况及降低褐化现象,但斑叶兰增殖率有所下降,缘于活性炭有吸附作用,在吸附酚类物质的同时也吸附了部分植物生长调节剂;在培养基中添加100.0 g/L 椰汁(CJ),斑叶兰丛生芽逐渐转绿且增殖率提高,达450%,但培养基仍然变红;而当在培养基中同时添加100.0 g/L椰汁(CJ)和0.5 g/L活性炭(AC)时,苗色恢复正常且逐渐复壮,丛生芽增殖率达470%,培养基不再发红,褐化现象得到解决,添加香蕉汁的效果不如椰汁。
2.4 不同培养基对斑叶兰试管苗生根的影响
将2 cm左右生长粗壮的斑叶兰丛生芽分切成单株接种到添加不同浓度NAA、IBA、活性炭配比的1/2 MS+椰汁100.0 g/L基本培养基上,培养30 d后,斑叶兰试管苗生根结果见表4。由表4可知,单株苗在生根培养基上培养15 d后开始生根,同时植株也在长高,培养30 d后可长成完整植株。结果表明,单株苗在添加NAA 0.5 mg/L+IBA 0.5 mg/L+AC 0.5 g/L培养基上斑叶兰试管苗生根率高,且每株苗上的生根数量多,根也比较粗壮,易移栽成活。在添加NAA 0.5 mg/L+AC 0.5 g/L培养基上,斑叶兰试管苗生根情况与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异,而在仅添加IBA 0.5 mg/L的培养基上斑叶兰试管苗生根率只有50%,并且根细弱。
2.5 生根苗的移栽技术
生根苗的移栽需要选择通气性好、保湿性好的栽培基质,可选细砂∶腐叶土∶珍珠岩=1∶1∶1作为栽培基质。在移栽时,将已生根的组培苗移出培养室置于遮阳网下揭盖炼苗,使其适应外界环境,2 d后将小苗取出,洗净根部琼脂,水苔需进行消毒,小苗移栽后,浇透水,盖膜及遮阳网保湿1周,后3 d每天将膜揭开一半通风1 h,移栽成活率达90%以上[11]。15~30 ℃是斑叶兰生长的适宜温度,夏季高温要加盖遮阳网,35 ℃以上会生长不良,可用湿帘风机进行降温,冬季5 ℃以下的低温会影响植株正常越冬,因此,在冬季温度低于5 ℃的地区栽植斑叶兰必须采取加温和保温措施。
3 小结与讨论
通过组织培养建立无菌繁殖体系是兰科植物快速繁殖常用的方法,但前人对斑叶兰属植物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较少,均处于试验阶段,肖波等[5]的大花斑叶兰种子无菌萌发研究主要利用种子萌发建立无菌性,本研究更测重于对斑叶兰工厂化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。选取斑叶兰茎段作为外植体进行诱导能保证母株性状,研究了3种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斑叶兰芽诱导的褐化情况及诱导率,在1/2 MS基本培养基中培养30 d斑叶兰芽诱导率可达50%,褐化率也低。在1/2 MS基本培养基中添加浓度为4.0 mg/L的6-BA与0.2 mg/L的NAA既能取得佳增殖效果,也能使小苗生长健壮,叶色正常。运用KT会导致苗基部产生无效愈伤,从而降低增殖率。
在斑叶兰芽增殖继代多次后,对出现的丛生芽细弱问题进行研究,发现继代次数超过5次后丛生芽变细弱,需要在增殖培养基中增加100.0 g/L椰汁以促使幼芽复壮,有利于改善工厂化大量繁殖时苗细弱导致移植室外成活率低的问题。活性炭对于改善斑叶兰离体培养褐化有效果,以 0.5 g/L的浓度为佳。
单株苗在添加NAA 0.5 mg/L+IBA 0.5 mg/L+AC 0.5 g/L的1/2MS基本培养基上斑叶兰生根率高,且每株苗上生的根数量多,根也比较粗壮,易移载成活,这与高丽等[8]的高斑叶兰生根试验结果相似。试管苗炼苗移栽是解决斑叶兰从异养到自养过程的关键技术,操作要规范且仔细,出瓶进入基质前必须洗净苗基部的残余培养基,以防烂苗,炼苗过程中要注意保湿、保温和适当光照。
利用离体快繁珍稀濒危植物,解决了斑叶兰自然繁殖率低、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,降低了用药成本,同时也保护了野生资源,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